您现在的位置: 厚朴 > 厚朴根皮 > 正文 > 正文

走笔温滴楼下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1/13 23:31:16
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走笔温滴楼

——锦州市暨凌海市作家赴温滴楼镇采风作品选

9月上旬,锦州市文联、锦州市作家协会、凌海市文联、凌海市作家协会,共同组织16名作家来到凌海市温滴楼镇开展采风活动。

为进一步发挥红色英雄城、生态新凌海的红色基因传承作用,凌海市文联、凌海市作家协会开展“爱凌海、颂家乡,喜迎建党一百年”系列采风活动,旨在用文学的样式讴歌凌海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及各项事业取得的光辉业绩,为建党一百年献礼。为加强采风力量提升活动质量,特别邀请锦州市文联、锦州市作家协会参加采风活动。

在温滴楼镇,作家们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田间地头,到明长城遗址、规模化康养项目疗养院、三变改革光伏扶贫工程、龙王山水花园、美丽乡村梯子沟、生态闭环和红色旅游线路、翠岩山、岩井寺、正在建设的锦州北站、规模化满族刺绣等处,了解“三变改革”给农村带来的幸福生活,了解党的惠农政策给山乡带来的巨大变化,深挖红色历史资源,了解当地风土人情,获得第一手鲜活、生动的文学创作素材,并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接地气、沾土气、冒露珠的文学作品。特此编辑推送出13位作家采风文学作品,让广大读者在文学作品中感受“美丽乡村”的变化。

注:作者与文章排序不分先后

温情温滴楼

张丹哲

每一地区都有一个主题,通常,都会用一个关键词贯穿。在我看来,温滴楼镇也有个主题,既鲜明,又人情味十足,就是温情。第一次走近温滴楼的山山水水,目睹光天化日下的锦绣身躯,这真的是一个让美泛滥、让古朴复活、让灵魂归属的地方!古长城消逝不尽的狼烟、原始森林失踪的茂密、岩景寺临近尘嚣的静谧、满族刺绣的现代演绎,无不出自温滴楼。不仅如此,这里还是锦州苹果真实身份的生发地,是辽沈战役解放锦州北方面军战斗过的地方。温滴楼镇地处凌海市西北部,南邻锦州市区,北与义县、朝阳接壤,有锦州的北大门之称,省道S、S在辖区穿过,距锦州站10公里,距即将竣工的锦州北站4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温滴楼镇还是凌海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乡镇之一,满族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37.1%。温滴楼镇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明朝年间,有温总兵者在此建一滴水楼,用以滴水计时,建村得名温滴楼。清道光二十年,村中建庙一座,在庙里的大钟上,仍铸有“温滴楼”字样。因此,温滴楼的名字延续至今。温滴楼镇境内古迹25处之多,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大茂堡遗址、麻地西边墩台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台子山战斗遗址、边墙子明长城遗址、朝阳寺遗址;有著名的岩井寺、翠岩禅寺、双井寺,还有即将恢复建设的三才寺。位于温滴楼境内的大胜、大茂两堡,则属于第五级的屯兵城,是保卫长城防线的军事机构。温滴楼镇境内的有一著名的堡城,叫大茂堡城,位于大茂堡村,据考,城为方型,用巨大的石块砌筑,只在顶部用砖,每边长二百米,墙高三米六,现存部分残墙,高约三米有余。城的四角,砌筑成圆形的角城台,底径八米,上径七米,城的西墙、南墙、北墙外侧的中间处,还建有长方形的城台。其建筑形式,为明代堡城所罕有。这个堡城《锦州府志》记载:“城北三十五里,周围一里一百步,东一门”。现己辨识不出当年状态。《辽东志?兵食志?大茂堡》记载:“官军三百五十一员名,堡南流水堡可屯兵”。流水堡现在尚存,中共建国初曾是锦县政府所在地,城为方型,每边长二百五十米,堡南有一门,《锦州府志》记载:“城东北二十里,周围二里三十四步,南一门”。大茂堡的建筑结构,是已知所有堡城唯一的特例,城墙用石之大之美之规整,为世所仅见,特别是它所筑之圆角城台,更是堡城建筑中的唯一。遥想当年,这座城堡,绝不比欧洲人所炫耀的古城堡有丝毫逊色,只是我们这个民族心理,特别喜新厌旧。尤其,在建国后,农村干部掌权以后,对于传统文化必欲除之无尽!大茂堡所管领的长城,西南起大胜堡梯子山墩台,从麻地河口东岸起,沿苏子沟山向北,经马家沟山、佟家沟山、于台山、西坡寺山,北至义州卫大定堡界止。明长城,是中原对东北的最后一道防守。而这种守卫,不仅是军事的,也是文化的,更是一种心理阻抗。修建长城,绝对是一个王朝内心空虚的表现。由长城牵线,便可以看见北方民族,在这一文脉下一一握手。那纵横交错的长城。既给了他们辽阔,也给了他们逼仄。关外,还有边外,东北,不但被一层一层地隔在了外面,隔在了远方,东北,还作茧自缚一般,自己将自己一层层包裹进了黑暗,关外、塞外、边外,仅仅一墙之隔,却是拒人于千里之外!这段长城由石筑城墙和部分险山墙构成,石筑城墙高约二米多,底基宽三至五米不等。险山墙是利用如屏障一般突起的山石,再筑以人工石墙,使其成为完整的城墙,是充分利用自然山石的好办法,省工省料而且更加坚固。沿长城的外墙,皆筑有沟堑,现在也大部分淤平了,只存遗址,这些沟堑的上口,大约三米左右。长城建筑部分之一的瞭望台,有的用石头修筑,有的用砖砌筑,都是实心的,现在基本上全部倒塌,一座完好的都没剩下。这段长城的空,都居于山口处。《全辽志》特别记载了这段长城的空:“唐帽山南空、北空、韭菜山南空、北空……”说明这段长城地理环境是很复杂的。堡是屯兵系统最小的单位,其屯兵数是根据其军事方面的重要性决定的,最少的一百七八十名,最多的四百名左右,锦县二堡都是比较大的,从其建筑规模大概也可知其屯兵较多。镇守堡城的将领称镇抚或百户,大约相当于现在的营一级建制。明朝与堡城相类似的建制单位,还有驿站、铁场百户所、盐场百户所等。现在,这里已是国家文物保护基地,对于研究明清历史文化,尤为珍贵。虽是当年的军事重镇,而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却令人强烈地感觉到一种温暖,对于曾经的历史军屯小镇、小村小院、小家小户的脉脉温情。温滴楼镇地界道路两边都是格桑花引路,并且背景一直连绵着起伏不定的山峦,素有“七山二坡一分田”之称,还有大河弯弯地流过。有人把生命局促于斗室,有人则把生命放眼在大地长天、远山沧海,在我眼中,温滴楼就是以“秀美满乡、温情小镇”的宽博厚朴吸纳着更多的实践者,抚慰着每一个抛不开乡愁的灵魂。温滴楼是古老的,又是青春的,这些古老的景观,在这个夏天向我们招摇着新生的活力,换发着勃勃生机。温滴楼是逛不厌的,当地人把村庄串成珍珠,在串成珍珠的村庄中走过,总感觉意犹未尽,不过瘾,于是我们又分开来,每个人深入一个小村,慢慢逛。我要去的是九颗珍珠之一,赫赫有名凌海市六大贫困村之一——小沈家台村。

当主路西侧路边出现一块写着“小沈家台村”字样的村牌,同时看见一座白色石栏杆的小桥,桥头漆成黄色的石头上用红色楷书写着“一九九六年建”“沈台村桥”。走过小桥,就到了村口,对着小桥一条小路,一直延伸到村里。村口一侧有几位老人“把守”,另一侧是一户人家,门口是晾晒的黄蘑“把守”,走过“蘑菇阵”,前边一个大院子就是村部了,第一个见到的是一位操着外地口音的精干男生,原来他是锦州市文旅广电局两年前派驻到小沈台村的第一书记张家春,他每天早晨六点从市区骑两个小时自行车来上班,晚上再骑行两小时回家。他向我详细介绍了村里脱贫情况。部队帮扶建设的“军民情光伏电站”建在村头北边的一个大院子里,院子里浩荡排列着光板,还有一个变压器,院子门口有几间房子,平时并不需要人管理,发电直接输入国家电网,村里每家每年都能收到利润。另一个脱贫产业是入股肉牛养殖地,是贫困户入股,养殖基地每年给入股者分红。每户都会养些鸡鸭鹅,房前屋后还会种些蔬菜,大多数在山上有果树。我想实际看看最贫困的一户,张书记骑着他的车带我去村里,他带我在村里兜了好几圈,看了一户他觉得不是最贫困,再看一户还是觉得不算最贫困,对村民情况如数家珍的他,竟然找不到贫困户了,看来真是全面脱贫了。温滴楼的路很特别,尤其路边那些长得齐腰高的格桑花,在清风中轻轻摇曳,简直可以和吴景娅笔下曾家岩的那条路媲美,这条路“像一段爱情,一直在我心底垫着底”,只是这条路摒弃了那孤寂和绝望,传递给人的是开不败的温情。这片山水的一生一世,饱含温暖的力量。因为它,我对这个厚博的地方,多了一份敬爱!就如这片土地上工作着的同样厚朴又青春飞扬的人,朴实的温情最是让人意外的心动。

张丹哲,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凌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爱好者,有诗集出版。

岩井寺·漫记

李新宇

离锦城北20余里,凌海辖区,林木广袤,郁郁森森。松柏枫杨,榆桦柞槐,交杂聚集,满山满谷,几近亩。森林幽境之中,不乏奇峰峻岭,名称亦是俊美,古人称:秀云山。

秀云山,山中有径,曲折蜿蜒,穿山越岭,可通岩井寺。常有老人言,若逢日落黄云,月起枝头,恰逢梵音晚课,寺钟暮鼓,山谷回响,余音绕梁。闻之使人收敛凡心,静思脱俗。

此次,有机会受锦州、凌海作家协会之邀乘车前往,兴奋非常。

一路顺畅,来到岩井寺,果见山门巍峨,十分气派。待到步入景区,举目而望,山势高耸,绵绵延延,古树参天,微风掠过,林涛阵阵,当真让人心旷神怡。

导游介绍说,相传唐王李世民曾在此处滞留,见此处风景瑰丽,特封名“三殿寺”。我不由好奇便问:那怎么又叫岩井寺了呢?导游笑道:这每个字都有所指,秀云山的火山岩;大唐时期的古井;山中的古佛洞。合在一起就是今天的“岩井寺”了……

哦!原来如此。

由于此次任务繁多,加上山路崎岖,时间所限,一行人仅仅走马观花地看了古井、寺庙、僧舍等景观,便匆匆离开,此行竟然未窥全貌,心中不免遗憾。

同行者看出我揪然不乐,下山途中,便耐心抚慰。

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打个比方,随便掬一捧清水,指间淋漓落下的某一滴,就可能来自恒河、瀚海,逢骄阳升腾为雾;或某一日化身为云,驭风游走,跨海攀山;遇寒流凝结坠落,或绵绵成雨,或飘飘如雪;及落地,或流入小溪潺潺而鸣,或隐入泥土浸入草木之根,继而化为草木花蕾随风摇曳。

所以,你看到的,未必是最初的形态,反过来只要你想,一滴水,就可以是恒河、瀚海。一粒沙,也可以是千里山川。随心随喜,不必在意有没有圆满,身到了,心到了,跟在这儿待了一天,过了一年,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展颜一笑道:这是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像“玉兔登月”“双龙井”这些景致,要是心里没有这点意境,还真领略不到其中的底蕴!我可不可以这么想,现在随着心所看到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处处都是上古遗留;咱们的一呼一吸,都是天地浩然之气。

众人闻之,俱都大笑道:有那么点意思。

回到家,辗转未眠,想当时戏言,愈觉回味无穷。一言一语,仿佛醍醐灌顶,当头棒喝。

这半生已过,常似今日,欲往而未达,欲喜而生忧。自古,不如意事常八九,只有二三说与人。喜而蹈之,怒而骂之,醉而悲之,这不都是心在躁动跳跃吗?正所谓:心猿未定,意马难勒。只有人的心稳了,才能看得更远,更广阔,而不会被一时的得失所影响。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噫!岩井寺果然奇妙所在,虽半途而返,幸得人指点,竟使人福至心灵,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真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啊!

李新宇,年生于黑龙江,现供职于锦州开元石化工程建设分公司。曾连续多年荣获《中国石油报》《中国石化报》《石油商报》等媒体“优秀通讯员”称号。曾被聘为《中国石油报》《中国石化报》特约记者。文学作品在《工人日报》《辽宁职工报》《班组天地》等报刊刊登。撰写和拍摄的30多集电视专题片在辽宁电视台、锦州市电视台播出。

让思绪以北站为起点……

朱晓东

一直以来,我只知道有个锦州南站,南站有动车,动车很快……而且,那次从五台山回来就是从南站下的车,占地面积之大让不常出门的我着实迷糊了好一阵子,幸好出租车方便……几时又开始兴建的锦州北站?北站在哪儿?那个叫做富有的村子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所在?以北站为起点,我的思绪一度飘得很远很远……

我是闭塞的

近几日,温滴楼这个名字一直反复在脑海里萦绕。因为几乎没去过那里,真的想象不出它是什么样子。但我不能不老实交代,只因为它地处凌海西北,所以就理所当然的认为它偏僻,也闭塞,再加上近年来的农村人口往城里搬迁的比例增大,所以,觉得它还应该是渐趋荒凉的。但,直到走进它,直到看到那张红色的旅游线路图,图上绿色的生态环境,听到主管领导如数家珍般介绍它的历史、它的现在、它的未来,我才恍然,原来,闭塞的是我,是我的心胸、我的思维、我的想象。于是猛然想起了余秋雨的那篇《抱愧山西》,不由得为自己既不能“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而羞惭,也不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而赧然。

一路花香

四轮驱动!很快我们就进入温滴楼地界。天空变得高远明净,云羽看起来飘逸轻悄,山也忽然间多了起来,或高或低,或大或小,或远或近,一路连绵,摆开颇具气势的欢迎的阵仗。一同扑入眼帘的还有大片的田野,庄稼成熟在即,丰收在望。偶尔有几只喜鹊从车窗外略过,谁说那欢愉的叫声不是一种预祝,不是一种寄语?然而,最吸引我的却是路旁的鲜花,是它们繁多的种类,缤纷的色彩,馥郁的芳香。格桑、小菊、牵牛……红的、紫的、粉的、黄的……大朵的、小簇的……晴空丽日之下,欣欣然一路相迎相送,那么轻灵美丽,那么目不暇接,那么引人神往……望着它们,我一直在想,生活在这里的该是一群怎样的人们?而这片土地啊,又是如何滋养出他们那种比阳光还多彩的情思,比花朵更绚烂的祈愿,比道路更长远的憧憬!

只见路基

沿着水泥路南行不到米右转,车子已行驶在一条明显是新开辟成的小路之上。从车窗北望,只能看见正在修建中的铁路的路基,但却足以给视觉以冲击,给心魂以震撼。那么高,那么大!一路横亘、一路蜿蜒,无论你的目光停在哪一点,它都是一条没有端点也永远不会有端点的直线,一路跨越,一路贯穿。路基向阳的斜坡之上是用水泥勾勒的线条简单的图案,图案里外都长满了小草,点缀着零星的野花,只是不知它们是否还记得,两年前的这里那大片茂盛的庄稼,那百十栋果蔬大棚?是否还记得乡里的领导为了这片土地的开发,为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些,曾经早出晚归、废寝忘食、披星戴月的那段岁月?但我知道,深深地知道,它们定会以自己的方式成为一种见证,见证这里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一切,见证小村将如何以这条高铁线路为引领,以公里的时速向着一个目标全速前进!

锦州北站

14点28分,我们一行四人来到了锦州北站。尽管一切都刚刚开始,但那平方米平坦广袤的面积,让你不能不顿觉自己的渺小,也不能不慨叹一种设想的伟大,一项创举的魄力!不能不让人想起:地上本没有路……看吧,这里岂止有路,还有视野开阔的站前广场,而广场的未来就在陪同我们前来的领导娓娓道来的描绘里——这边是停车场,那边是服务区;这里将建成封闭的小区,那里将崛起更多的楼宇……说这些时,那张年轻的面庞神采焕发,炯炯的眸子里有光在闪,而我则听到了他热血沸腾的声音,看到了这里的明天,甚或是明天的明天。收回思绪,我的目光停在了已初具规模的站房上。我不懂建筑,不敢奢谈建筑的风格,但它的通透大气,它的简洁典雅,它的恢弘壮观,它的富有力量感的弧线和拱券,却不能不唤醒锦州对铁路历史的厚重回忆,不能不让人对一种设计理念、一种宏伟蓝图产生深深的钦佩和折服!还有那些在艳阳之下、在高高的手脚架之上,几乎在我的视力尽头的建筑工人,他们正辛勤劳作、正精雕细刻、正挥汗如雨……未来的几百个日日夜夜,他们,将用血汗、用时间为锦州北站奠基,为温滴楼镇经济的腾飞助力!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没有人会记得他们、想起他们,但那些融入钢筋混凝土的日子自会成为一种永久的铭记!

站台之上

几经周折,我们终于站在了站台之上。不过,原谅我找不到恰到好处的言辞来形容,来描摹,来告诉你我的感受,我的感慨,我的感动!那一刻,眼里、心里都是满满的,唯独语言竟是如此苍白!我承认,太多的时候,声音跟不上思维的时速,遐思比不上高铁线的长远。一如我望得见南面锦城的华丽背影,也看得清北面岩井寺的秀美风光,但却说不出那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那么,就把一切都交给这个站台,让它作为枢纽、作为衔接在未来的岁月里迎来送往;把一切都交给旅人,让他们在奔波的路上、在每一个驿站用心观赏,然后细细揣摩体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真谛;把一切的一切都交给不远处的巍巍群山,待沧海桑田之后,打开每一片岩层,都将是一个章节,一份记载,一种诉说……

不说再见

“美丽的时光从来不肯,也不会为谁停留”,望着渐去渐远的斜阳,不禁想起了席慕蓉的句子,破的之言!记得纪伯伦也曾说过: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等不到朝霞。那么,允我离去,回到我出发的地方!可是,只匆匆一日,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究竟给予了我什么,一颗心竟如此留恋,如此难以割舍!不说再见,难道只为这里的每一座山都有一个诗意的名字,每一片土地都有一段不凡的历史,每一块石头都有一点走心的传说?不说再见,难道只为那个魁梧的汉子极婉约又极郑重地说出的那句“那山、那水、那村子,那人、那事、那时候”里可以绕梁的丝丝缕缕的乡愁?

车子转过一个路口,身后,是夕阳圆满的落款。可为什么,为什么我依旧不想说再见!

朱晓东,锦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凌海诗词学会副会长。凌海市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兼党支部副书记。喜欢读书、运动。喜欢书写能触动心灵的文字,极爱尼采的那句: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作品多次在《锦州晚报》《紫荆朝旭》《凌海市报》《凌水》上发表。

那山那水那人

——温滴楼镇康家村龙王山水庄园印象

杨华

久居城市的人,总想亲近山水、回归自然。这次采风到温滴楼,我有幸参观龙王山水庄园,一窥新农村建设的风采。

从友人发来的照片和报道中,对那山那水有了一些印象。但色彩艳丽的照片,总是让这景色与我隔了一层什么,无法触摸真切。于是这种想与之亲近的心情就更为迫切。

龙王山水庄园那颇富特色的山门内,左侧是高崖碧水、右侧有林中木屋,让我立时将眼前景色与照片重合。有着异域风情的网红渔船、音乐喷泉环绕的露天浴池、户外婚典专用草坪、真人CS和设施齐全的拓展训练场地、两种摇摆方向的网红桥、绿树掩映中的露天咖啡馆都逐一看到。景区布局合理,诸景遥相呼应,甚合我想象中休憩场所的样子。

驾着竹筏,徐行于高崖峭壁和连绵翠岭之间。两山排闼,远处浓淡山影错落;水平如镜,近处与河中身影对望,颇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之感。左侧山崖上瀑布飞泄,半空中腾起一团薄雾,盘旋而下,氤氲缭绕于半山腰。及近瀑布处,水雾拂过脸颊,甚是惬意。想象着盛夏时节,竹筏上人们手持水枪,尽情与这山水亲近,又是一番景致。

听镇上向导介绍,山庄的主人是镇上招商落户的企业家。两番辗转,终于见到了大家口中的能人、健朗的吴总。提起山庄,不待询问,他便如数家珍、侃侃而谈,回顾自己的创业历程,畅谈增设木屋、扩建采摘园和民宿、发展生态农业等各项计划。说到兴起处,他更是亲自驾驶山庄专用观光车,盛情邀请我们进山参观修建中的生态采摘园。途经每家每户门前,大家热情打招呼,有人还把新采的蘑菇捧来,只言片语就能感觉到家人般的亲近。

徒步登山。我们一路嗅着花草的清香,满眼尽是舒心的绿意,应时的荆条花更显亭亭玉立。向导随手拔起一棵益母草,说各种药材山中多得是,看来这里还真遍地是宝!越往里走,沐浴着叶缝间洒下的柔和阳光,越能感觉到原始森林般的隐秘和清幽。阵阵清风拂过,使人更觉初秋的凉爽。远远的,我们就被山里红吸引了,一簇簇红珍珠般的果实密密麻麻挂满枝头,点缀在草树之绿中,真是一副醉人的“初秋茂山红果”图啊!伙伴们争相拍照,一张张沉醉的笑脸融入大自然的画卷。

好山好水更需好人去爱!吴总言谈间满是憧憬:他要把路一直修进山里,在镇政府的帮助下将这片方圆两千亩的山林建成天然采摘园,通过嫁接、土地治理,让每棵树都焕发生机。一定把在外务工的村民吸引回来,团结一心,建设新农村!

听着吴总坚定有力的声音,看着这秀美的山光水色,想着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政策对农村的影响,我忽然感觉胸中满满的激动:有这样赤子情怀的实干家,有高瞻远瞩的镇政府领导,有淳朴勤劳的村里人,这方山水必将越来越美!

是啊,青山秀水在家乡,何必迢迢走四方。我竟如此期待着与那山、那水、那人的再次相见……

杨华,锦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教师,心理咨询师。喜爱读书,勤于思索,努力探寻世间真善美,自认一生都在学习的路上。乐于用文字记录生活、表达情绪;用诵读分享快乐、升华感悟。散文、现代诗、古典诗词作品散见于各级报刊和网络。

一方水土润一方锦绣

张晓丽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我把诗的意境都想象成这个叫“温滴楼”的乡镇所特有的样子。凌海温滴楼是在凌海的西部,锦州的北大门,交通四通八达,是进出锦州北部的枢纽,交通十分便利,村村通柏油路。这里有红色旅游线路,有醉人的风景。而我这次来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和山水相约,而是来看一种叫“满绣”的传承。

位于温滴楼的满族刺绣起源于清朝,题材广泛,色彩丰富,艳丽夸张,生动鲜明,新颖别致,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满族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这种民间刺绣,俗称“针绣”“扎花”“绣花”,最初主要流行于满族人聚居的广大农村。通常以家织布为底衬,以红、黄、蓝、白为主调的各种彩色丝线,用一根细小的钢针参照图案上下穿刺,织绣出各种纹样。绣品包括服饰、日用品、喜庆节令等,情趣盎然,寓意深刻,充分表达了满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厚重文化的内涵。作品保留了满族原始的思维结构和原始造型,是东北地区满族手工母体艺术最基本的载体之一,是研究、挖掘满族历史文化、历史美学等方面的有利物证,也反映了满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

这种满族民间刺绣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观赏与实用并举的民间手工技艺,与南方刺绣相比,这里刺绣的民族特色、北方地域特色以及实用性特征突出,其绣品在日常生活用品和服饰中随处可见,构图巧妙。有的绣品还表现了萨满教的图腾崇拜或祭祀场面,如“生命树”“嬷嬷人”等图案具有鲜明的原始崇拜印记,具有浓郁的萨满文化气息。期间我们一行四人见到了国家级别的满绣的传承人夏丽云老师。进到了那个有草儿青青的大院子,看到了正在工作台上工作的职工。那一针一线的特殊绣法深深吸引了我。驻足一幅幅织就的山水画前,看一个个有历史渊源的老物件,听一个个与织绣有关的故事。我仿佛看到白山黑水间走来的民族是怎样飞针走线,美丽他们的生活。齐梁时期的诗人、文学家张率的《绣赋》:“寻造物之巧妙,因饬化于百工,若夫观缔缀,与其依放,龟龙为文,神仙成像。总五色而极思,藉罗执而发想,具万物之有状,尽众化之为形。既绵华而稠彩,亦密照而疏朗。”这样的文字是配得上满绣的。浸润在满族文化中我总有一种熟悉感,也许是因为我那已故去的奶奶是满族人,家里有许多满族特有的文化符号的缘故!特别是听夏老师说了满族女人都不裹脚的事情,终于明白了奶奶为什么是大脚的答案。一个屋子一个屋子仔细看过,尤其看到他们用满绣表达的婚俗,不禁拍案叫绝!听了夏老师对未来传承的憧憬,我的心中也是多有期盼,希望这么美好的手工艺能够传承下去。

要离开这里了,这一路行走,没有去山里看“孤云独去闲”,也没有时间去“一览众山小”,虽然“性本爱丘山”。但是一路呼吸着绿植的气息,感觉这个地方就是我心目中的最美的地方。“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我头脑中想象的世界这里都有。

太阳像个大火球在山水中绽放瑰丽。明明是夕阳,我看到的却是清新的霞光。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却发现对这个有满族风情的地方一见钟情,那就祝福这里吧:祝福这山,这水,这人,这情……

你的努力,岁月看得见。

张晓丽,辽省宁散文学会会员,锦州作家协会会员。有诗歌散文在《拉萨日报》《锦州日报》《锦州晚报》等报刊发表。喜欢用文字抒发生活的暖。现工作于凌海市第二初中。

大茂访堡

贾万飞

自从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我就成了明粉,对明朝的史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听说温滴楼镇有个辽西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兵营遗址—大茂堡,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兴趣。

我赶紧上网查找关于大茂堡的相关资料。了解到大茂堡修建于明朝成化7年,也就是公元年,已有近年的历史,当年驻军名。年3月5日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还了解到明代堡城多为方形,唯大茂城四角设有圆形角楼,形制罕见。家门口的明代遗迹,保存如此完好,当然要去看看,于是周末我怀着浓厚的兴趣去寻访大茂堡。

沿着人民街一路向北,汽车行驶十九公里,导航提示拐过一座小桥就到了大茂堡。下车极目远眺,原来左手边一片庄稼和树木掩映下巨石垒成的堡垒就是大茂堡。虽然做足了功课,但当走到大茂堡前,近距离触摸堡墙的时候还是强烈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东北角高耸的角楼和延伸的堡墙给我极大的冲击感。

我拿起照相机左拍右拍。当我放下相机时,看到一个老人笑吟吟地瞅着我,他是大茂村的老村长禹宝龄,一个土生土长的大茂堡人,看我对大茂堡如此感兴趣,他主动当起了向导。他兴致勃勃地引领我沿着大茂堡转了一圈,指点着角楼、马面、流水口的位置,如此完整的堡城、如此齐全的防御设施让我震惊。年出生的他对大茂堡了如指掌,说起大茂堡的典故如数家珍,看得出他对大茂堡充满了热爱。他讲起大茂堡三面环山,在他小时候还是四面环水,是修建军事设施的绝佳位置。他还说修堡用的石头采自西山,小时候他曾经到山里寻找采石场旧址,采石坑特别深,现在已经被湮没了。

我们从北墙的缺口的位置步入堡中。堡中已兴建了很多民房,有的住户院墙直接借用堡墙。他带我走遍了堡中的每个角楼,看当年的拴马桩、古井。他家至今饮用古井水,井水清洌甘甜。他说起堡中36户居民的分布:“何姓居中、禹姓西边、黄家大院、杜姓南沿”。

明代采用镇、路、卫、所、堡五级军事防御体系,大茂堡是标准明代堡的规制,堡内还应该有官署、钟鼓楼、庙宇等古建筑,但历经五百多年,估计很多遗迹和文物已经被深埋在地下,如果进行发掘,应该有很多惊喜。锦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保存完好的大茂堡为进一步了解明代军事防御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是研究明代防御体系的活教材,合理地加以开发和利用,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国盛山河壮,当年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如今一片和平景象。我站在堡墙上,眺望群山和缓缓流过的大茂河,思绪万千。青山悠悠、绿水长流、蓝天依旧。

贾万飞,辽宁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锦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锦州银行党群工作部工作人员。

“康家苹果”就是锦州苹果

洪军

在轰轰烈烈的辽沈战役结束8年后,毛泽东主席于年11月15日,在中共中央八届二中全会上再次提起了“锦州苹果”,他说:“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辽西战役的时候,正是秋天,老百姓家里有很多苹果,我们的战士一个都不去拿,我看了这个消息很感动。在这个问题上,战士们自觉地认为,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后来他又多次提到“锦州苹果”的故事,教育全党全军遵章守纪、艰苦奋斗。

毛泽东主席用他的讲话为锦州苹果做了最动人的“广告”。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农产品实现品牌化的过程中,许多地方争相着来摘这颗沉甸甸的“苹果”,将锦州苹果有说成兴城的、有说是塔山的、还有说是黑山或义县的,总之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东北野战军不吃的锦州苹果是哪里的苹果,又是哪支部队呢?成为了一个难解之迷。

在凌海市温滴楼镇有一个行政村,叫康家村,顾名思义,康家村就是康姓的人家很多。随着时代变迁,当初的康姓人家已逐渐外迁。村的西山上,曾有着大面积的苹果树,后来因为树龄老化,逐渐被其他果树取代了。在村民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锦州解放前,一位康姓大爷正在西山的果园间摘果装筐,他望着满树红彤彤的大苹果,心里盘算着能卖个好价钱呢!突然,康大爷听到了“嚓嚓”齐整的脚步声,他紧张的抬头一望,从山北那边开过来了一支队伍。康大爷心里猛地一沉,完了!今年的苹果完了!可让康大爷惊讶的是,队伍中的士兵们走过他身边,有的还微笑着向他点头,沿着山间小路开向了村里。

康家人的这段记忆,与我们部队的战士的回忆竟“不谋而合”。东北野战军三纵八师二十二团三营九连副指导员张荣相回忆,在攻锦战斗打响前几天,九连驻在温滴楼附近,连部借住在一位姓康的老大爷家。康大爷家有十多棵苹果树,树上红艳艳的苹果压满枝头。受炮火影响,还有很多苹果掉到了地上。一天,司号员小李和通信员小张帮康大爷家劈完柴禾后,小李感到肚子有点饿,于是捡了一个带疤的小苹果拿在手上左右端详,正在犹豫是吃还是不吃的时候,小张发现了,批评小李忘了自己的诺言。原来,部队在这之前进行《入城纪律守则》等政策纪律教育时,每人都写过保证书。小李羞愧地放下了手中那个还带着疤的小苹果。指导员赵云鹏得到他俩对这件事的汇报后,以“带疤的小苹果该不该吃”为题,要求各班排开展讨论,然后在全连又进行了一次集中教育。一个苹果使大家明白了“无论多少都是老百姓的财产,不管大小都代表老百姓利益”的深刻道理。从那以后,凡是有苹果的老百姓家,经常会看到战士们帮助捡苹果、贮藏苹果的场景。

现今,不吃“康家”苹果的这段回忆在锦州的苹果廉政园里也有记录。历史的见证很多,在锦州战役打响之际,正是辽西大地果熟瓜落的丰收之际,人民子弟兵不吃苹果、不吃大枣的事实在许多部队中都应该存在。但是,不吃康家苹果的故事则充满了无限的现场感。温滴楼镇党委政府在了解到这段历史后,又在康家西山上重新栽种了苹果树,充满了时代感的红色教育基地呼之欲出,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中能够更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

洪军,凌海市政协工作人员,凌海市作家协会会员。

文字统筹:蔡宝鑫张丹哲

摄影保障:李建张英男金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oupua.com/hpgp/55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厚朴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