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长期胆汁淤积、药物或毒物、肝脏血液循环障碍、遗传和代谢性疾病、免疫紊乱、寄生虫感染及其他不明确病因引起的肝病)进展至以肝脏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形成、肝内外血管增殖为特征的病理阶段,代偿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失代偿期以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严重损伤为特征,患者常因并发腹水、消化道出血、脓毒症、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癌变等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在中国,肝硬化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年发病率为7/0万,且多见于0-50岁的男性,其中城市男性50-60岁的患病者的病死率高达/0万。目前,临床治疗肝硬化尚无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现代医学主要根据具体病因及疾病分期等确定治疗方案,以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功能,防止并发症,延长代偿期。中医药治疗采取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调补正气的治法,在代偿期以健脾疏肝、行气活血为主,失代偿期则当健脾补肝益肾,行气活血利水为主。两种方法都无法很有效地阻止肝硬化的发展。基于此,本文重新从系统医学的九坐标对肝硬化进行全新的分析,旨在对肝硬化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以期提高临床的治疗疗效,增加肝硬化的逆转率,减少肝硬化的并发症。第一部分现代生物医学对肝硬化的认识肝硬化(hepaticcirrhosi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肝病,是以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假小叶和再生结节为组织学特征,后期使肝脏逐渐变形硬化,肝小叶结构形成和血液循环途径显著改变的疾病。临床上有多系统受累,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等多种严重并发症。早期肝脏体积正常或稍大,晚期缩小,重量减轻(可降至g以下),质地变硬,包膜增厚,整个肝表面呈颗粒状或小结节状突起,直径多在0.-0.5cm之间。肝脏一般呈黄褐色,如脂肪变性明显则呈黄色。切面满布与表面相同的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结节周围被增生的灰白色纤维组织包绕。组织形态学上,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代之以假小叶。假小叶内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变形、坏死,小叶内中央静脉偏位、缺如或有两个以上,有时汇管区也被包绕在假小叶内。再生的肝细胞体积增大,核大,染色较深,常有双核出现。假小叶周围的纤维组织间隔较薄,一般均匀一致,内有程度不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部分小胆管因受压有淤胆,并有增生的小胆管和无管腔假胆管。肝硬化起病隐匿,病程发展缓慢。现在临床上仍将肝硬化分为肝功能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但两者常界限不明显或重叠出现。(一)代偿期大部分患者无症状或症状较轻,且缺乏特异性,无症状者占30%-40%,有症状者可见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厌食油腻,恶心呕吐,右上腹不适或隐痛,腹胀,轻微腹泻等症状。多呈间歇性,因劳累或伴发病而出现,休息或治疗后可缓解。其中以乏力和食欲减退出现较早且突出。体征多不明显,可有肝肿大及质地改变,部分有脾肿大、肝掌和蜘蛛痣。肝功能正常或有轻度异常。(二)失代偿期当肝损害持续加重,超过了肝脏的代偿能力时,便进入失代偿期,此期症状明显,主要为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症两大类临床表现,同时可有其他系统症状。到目前为止,肝硬化尚无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重在积极预防和治疗慢性肝病,预防本病的发生。一旦发生应及时治疗,以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功能,防止并发症,延长代偿期。(一)一般治疗.休息肝功能代偿期病人可参加一般轻工作,避免过度劳累;失代偿期有肝功能异常和并发症者,则应卧床休息。.饮食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和维生素丰富而易消化的软食为宜,禁酒。肝功能显著损害或有肝性脑病先兆时,应限制或禁止蛋白质的摄入;有腹水时应低盐或无盐饮食;避免进坚硬、粗糙的食物。3.支持治疗失代偿期多有恶心、呕吐、进食减少,宜静脉输入高渗葡萄糖,以补充机体必需的热量,输液中可加入维生素、胰岛素、氯化钾等。应特别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病情重者酌情应用氨基酸、新鲜血浆、白蛋白。(二)药物治疗.抗病毒治疗对于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应积极地抗病毒治疗,不宜使用干扰素,首选替诺福韦、恩替卡韦等核苷类似物,一般需长期服用。强调乙肝引起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无论转氨酶水平如何,只要HBV-DNA阳性,必须予以抗病毒治疗方案。.维生素类维生素C和维生素B族制剂,有去脂、促进核蛋白形成、促进细胞代谢、解毒及预防肝细胞坏死的作用。3.增强抗肝脏毒性和促进肝细胞再生的药物常用药如益肝灵(水飞蓟宾片),肌苷,甘草甜素片,还原型谷胱甘肽。4.抗纤维化药物如秋水仙碱每日mg,分次服,每周服药5天。由于需长期服用,应注意消化道反应及粒细胞减少的副作用。5.抗脂肪肝类药物多烯磷酯酰胆碱能去除肝内沉积的脂肪,可用复方胆碱,或选用甲硫氨基酸、肌醇等。(三)腹水的治疗.限制钠水的摄入一般给低盐饮食,每日摄入钠盐-mg(氯化钠.-g);进水量限制在每天mL左右,如有显著低钠血症时应限制在mL以内。.利尿剂目前主张联合用药、小量开始、逐渐加量、间歇给药。选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与呋塞米联合应用,既能提高疗效,又可减少电解质紊乱。3.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每周定期、少量、多次静脉输注白蛋白、血浆或新鲜血液,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有效血容量,提高利尿药的疗效。4.放腹水同时补充白蛋白对于难治性腹水患者,可采用大量放腹水加输注白蛋白疗法。-小时内放腹水4-6L,同时输注白蛋白8----0g/L,至腹水消失。注意不宜用于有严重凝血障碍,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等情况的患者。5.腹腔-颈静脉引流又称LeVeen引流法。采用装有单向阀门的硅胶管,一端固定在腹腔内,另一端插入颈内静脉,利用腹-胸腔压力差,将腹水引向上腔静脉。本法有腹水漏、肺水肿、DIC等并发症。6.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以血管介入方法在肝内的门静脉分支和肝静脉分支间建立分流通道,可有效降低门静脉压,纠正脾功能亢进,可用于门静脉压增高明显的难治性腹水,但术后易发生肝性脑病。7.肝移植顽固性腹水是肝移植优先考虑的适应证。第二部分传统医学对肝硬化的认识传统医学上没有“肝硬化”这一疾病名称,而是根据肝硬化的分期,进行归属。肝硬化可分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代偿期归属中医“积聚”范畴;失代偿期,出现腹部膨胀如鼓,伴小便短少、腹壁青筋暴露等,与中医的“水臌”相类似,可归属于“单腹胀”“鼓胀”等范畴。此外,还涉及“黄疸”“胁痛”“水肿”“血证”等病证。本病的病因主要由于酒食不节、情志失调、虫毒感染,以及黄疸、积聚迁延日久所致,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初起在肝、脾,久则及肾。基本病机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腹中。正如《医门法律·胀病论》所说:“胀病亦不外水裹、气结、血瘀。”病性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脾、肾亏损,标实为气滞、血瘀、水停。晚期水湿郁而化热,蒙蔽心神,引动肝风,迫血妄行,出现神昏、痉厥、出血等危象。中医药治疗着眼于肝气郁滞、瘀血阻络、正气亏虚的状态演变过程,抓住“瘀”“郁”“虚”三个主要病机,分清主次,采取疏肝解郁,配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调补正气的治法,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治疗,尤其抓住活血化瘀的核心病机。代偿期以健脾疏肝、行气活血为主,失代偿期则当健脾补肝益肾,行气活血利水。.气滞湿阻证症状:腹大胀满,按之软而不坚,胁下胀痛,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气或矢气稍减,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弦。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利湿。方药: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寒水困脾证症状: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微浮,下肢浮肿,怯寒懒动,精神困倦,脘腹痞胀,得热则舒,食少便溏,小便短少,舌苔白滑或白腻,脉缓或沉迟。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方药:实脾饮加减。若浮肿较甚,尿少者,加猪苓、肉桂、泽泻行水利尿。3.湿热蕴结证症状:腹大坚满,脘腹撑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肌肤发黄,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数。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腹胀甚,腹水不退,尿少便秘者,可用舟车丸、甘遂或禹功散等攻下逐水,但此类药作用峻烈,中病即止,不可久服。4.肝脾血瘀证症状:腹大胀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面色晦暗黧黑,胁下癥块,面颈胸壁等处可见红点赤缕,手掌赤痕,口干不欲饮,或大便色黑,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治法:活血化瘀,化气行水。方药:调营饮加减。5.脾肾阳虚证症状:腹大胀满,形如蛙腹,朝宽暮急,神疲怯寒,面色苍黄或白,脘闷纳呆,下肢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治法:温肾补脾,化气利水。方药: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加减。神疲乏力、肾阳虚衰较甚,症见面色白,怯寒肢冷,腰膝酸软者,可改用济生肾气丸。6.肝肾阴虚证症状:腹大胀满,甚或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口干舌燥,心烦失眠,牙龈出血,时或鼻衄,小便短少,舌红绛少津,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治法:滋养肝肾,化气利水。方药: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加减。大黄?虫丸、鳖甲煎丸、护肝片、五皮丸等。第三部分使用系统医学分析肝硬化的诊断图谱我们首先根据现有医学资料来分析肝硬化的病理变化情况。一、外来病原物质侵入人体(外邪)从00年至年依年次肝硬化住院病例数前4年为例,后4年上升为87例,病例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与同期住院总数相比,比例未见明显增高。近年肝硬化中以乙肝肝硬化所占的比例最高,为79.06%。8年来乙肝肝硬化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前4年乙肝肝硬化比例为80.7%,后4年比例下降至78.7%,酒精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硬化发病率逐渐增高(酒精性肝硬化比例.6%-6.57%,自身免疫性肝硬化0.48%-3.67%)。引起肝硬化的常见病因有: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遗传、代谢性疾病,主要包括肝豆状核变性,血色病,肝淀粉样变,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α-抗胰蛋白酶缺乏症,肝性卟啉病等;药物或化学毒物等;寄生虫感染,主要有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等;循环障碍所致,常见的有布-加综合征和右心衰竭;不能明确病因的肝硬化。大多数肝硬化只有一个病因,也有多个病因同时作用,如乙、丙型肝炎重叠感染;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患者长期大量饮酒等。由此可见,肝硬化患者可能存在病毒感染现象,因此临床治疗应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进行外来病原物之的祛除。
参考文献:
[]刘云霞.例肝硬化病因学分析及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危险因素的研究[D].宁夏:宁夏医科大学,0.
[]谢艳英,许春进.30例肝硬化患者的病因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09,46(6):7-74.
[3]陈志强,蔡光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J].0.
二、人体组织数量发生变化(阴虚)不论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如何,其病理变化和演变过程基本相同,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肝小叶纤维支架塌陷,因此,在肝硬化的形成过程中,肝脏组织变性坏死,数量上存在着减少,治疗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度滋阴。三、人体组织数量发生变化(阴盛)未能发现直接相关证据。四、人体功能发挥发生变化(阳虚)肝硬化在临床上仍分为肝功能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但两者常界限不明显或重叠出现。代偿期的患者大部分无症状或症状较轻,且缺乏特异性,有症状者可见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厌食油腻,恶心呕吐,右上腹不适或隐痛,腹胀,轻微腹泻等症状。多呈间歇性,因劳累或伴发病而出现,休息或治疗后可缓解。其中以乏力和食欲减退出现较早且突出。体征多不明显,可有肝肿大及质地改变,部分有脾肿大、肝掌和蜘蛛痣。肝功能正常或有轻度异常。当肝损害持续加重,超过了肝脏的代偿能力时,便进入失代偿期,此期症状明显,主要为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症两大类临床表现,同时可有其他系统症状。肝功能减退时,对内分泌激素灭能作用减弱,产生各种内分泌代谢紊乱,主要有雌激素、醛固酮及抗利尿激素增多。雌激素增多时,通过负反馈机制抑制腺垂体分泌功能,从而影响垂体-性腺轴或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导致雄性激素减少,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有时亦减少。从实验室研究发现,肝硬化患者普遍存在免疫功能异常和炎症因子表达的异常。
刘欣等测定8例肝硬化的定CD3+、CIM+、CD8+T淋巴细胞比例、CIM+/CD8+水平及血清CRP、PCT、PGE等细胞因子水平。结果CD3+、CD4+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及CD4+/CD8+显著低于对照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PGE等细胞因子指标高于对照组。随肝功能分级的升高,患者CD3+、CD4+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CD4+/CD8+降低,血清CRP、PCT、PGE水平升高,差异明显。
张燕等测定血清炎症、凝血及免疫因子在肝硬化合并肝衰竭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中发现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的PCT、CRP、白细胞计数(WBC)、IgA、IgG及IgM水平显著高于慢性乙肝患者,且PCT、CRP、WBC水平与肝硬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通过监测该类指标的变化对肝病患者病情判断,预防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在肝病状态下,肝细胞的炎症损伤促使其产生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并释放入血,这些炎症因子可使多种丝/苏氨酸激酶激活,造成胰岛素受体底物(IRS)及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的丝氨酸磷酸化增加而酪氨酸磷酸化减少,从而使胰岛素受体后信号传导通路受阻,胰岛素作用减弱,出现肝脏及全身胰岛素抵抗。在肝损害早期,由于胰岛素分泌增加和胰岛素清除减少,可出现高胰岛素血症,此时胰岛素水平可较正常人群赧加~6倍。当胰岛素抵抗持续存在,胰岛β细胞功能长期代偿性增加而导致其功能下降,即可出现肝源性糖尿病。此外,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情况下,肝炎病毒及其免疫产物或毒性产物也可间接损害胰岛β细胞。肝炎病毒可出现肝外感染,并能造成胰岛炎,加重胰岛β细胞的破坏。研究发现,线粒体是肝细胞内有氧呼吸和供能的中心,极易受到病理因素的损害,当肝细胞受损时,线粒体往往首当其害。正常情况下,一分子氧与呼吸链传递的4个H+结合生成分子HO,在呼吸过程中,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会“漏出”少量的电子,这一现象被称为线粒体电子漏。漏出的电子可直接与氧结合形成超氧自由基(Superoxideradical),生成的超氧自由基可被体内的抗氧化物及时清除,但当机体处于病理状态时,体内高活性的氧化中间产物如活性氧(ROS)生成加剧,使机体氧化与抗氧化作用失衡,即处于氧化应激(OxidativeStress,OS)状态。而且,过量ROS还可诱导线粒体内膜通透性改变,使Ca离子大量内流,引起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障碍,损伤线粒体功能。线粒体受损,内流Ca离子不仅会致ATP合成减少加重细胞损伤,且通过激活钙依赖性蛋白酶可促进ROS生成。此外,ROS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结合,可以启动脂质过氧化反应,生成脂质过氧化物,如:4-羟基壬烯酸(HNE),丙二醛(MDA)。HNE与MDA有强毒性,可以直接破坏线粒体DNA,而且其半衰期比ROS长,具有潜在的扩散效应,可扩大氧化应激的效应范围。氧化应激与线粒体功能损伤相互作用,损伤肝细胞,使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促进肝IR的发生发展。研究指出TNF-α不仅可以促进ROS和RNS的产生,而且其与脂质过氧化产物可抑制线粒的电子传递链,损伤线粒体DNA,促发线粒体功能障碍。参考文献:[]李洪焱,唐科江.乙肝后肝硬化与糖耐量异常、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05,():39-33.[]徐雯.肝硬化时胰岛素抵抗和部分细胞因子的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3]RoloAP,TeodoroJS,PalmeiraCM.Roleofoxidativestressinthepathogenesisof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FreeRadicBiolMed.0.5():59-69.[4]PerlemuterG,Davit-SpraulA,CossonC,ContiM,BigorgneA,ParadisV,CorreMP,PratL,KuochV,BasdevantA,PelletierG,OppertJM,BuffetC..Increaseinliverantioxidantenzymeactivitiesin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J].LiverInternational,,5(5):.[5]倪正平,陆玲玲,袁佳平,等.肝癌及乙肝患者近5年空腹高血糖发病状况对照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04,7(3):98-[6]李寒春,马双余,李宗芳,等.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胰腺内分泌细胞的变化及其对糖代谢的影响[J].西部医学,03,5():-83[7]辛国荣,姜广林,高艳华,等.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中肝细胞线粒体钙、细胞色素C与细胞凋亡的关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47):-.[8]王文递.代谢性内毒素血症在肝胰岛素抵抗中对肝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D].山西:山西医科大学,07.[9]PolimeniL,DelBM,BarattaF,PerriL,AlbaneseF,PastoriD,VioliF,AngelicoF.Oxidativestress:Newinsightsontheassociationof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andatherosclerosis.[J].WorldJournalofHepatology,05,7(0):35-.五、人体功能发挥发生变化(阳亢)暂未能发现直接相关变化。
六、血液交换功能发生减弱(血瘀)肝纤维化的前提是肝实质的破坏。肝实质的破坏主要与血管的阻塞或闭塞有关,包括门静脉系统、肝静脉系统及肝动脉系统。较小的血管主要因炎症而阻塞,而较大血管的阻塞则主要为血栓形成所致。再生的肝细胞结节亦压迫血管系统,进一步造成缺血和肝细胞坏死。食管等静脉曲张食管等静脉曲张及破裂出血的主要原因是门静脉高压。门静脉高压导致门-体侧枝循环形成,由于内脏小血管舒张,门静脉血流阻力增高,门体分流并不能有效减压,门静脉血流阻力仍高于正常肝脏。因而,门静脉压力的增加,一方面是因为门静脉阻力(肝内及侧支循环)增加,另一方面为血容量相对增加所致。已有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内皮抑素(endostatin)在多种疾病中都参与新生血管形成、组织纤维化以及内皮细胞增生等过程。VEGF是强有力的血管生成因子,与其受体相互作用在肝硬化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bFGF对成纤维细胞有强烈的促增殖效应,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促进作用,其表达水平上调,促进了肝纤维化形。Endostatin是一种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的特异性抑制剂,可抑制血管内皮增殖,阻止新生血管生成。李德奎等对76例肝硬化患者和80名正常对照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进行检测,测定两组人群血流变参数及血小板参数。结果肝硬化患者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纤维蛋白原低于正常对照组,血小板参数中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压积低于正常对照组,血小板分布宽度和平均血小板体积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流变参数中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均低于正常对照组。邵祥稳等通过检测30例代偿期肝硬化和3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并以30例正常组做对照。结果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较代偿期下降,血沉较代偿期增快;肝硬化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紊乱,表现为低凝高聚状态。参考文献:[]陈杰.病理学-第3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05.[]李德奎,刘跃,杜娟,等.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0,():-,.[3]邵祥稳,张庆华,孙秀玲.肝硬化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研究及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9(5):-,.[4]段佳悦,史清峰,王明光,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内皮抑素在肝硬化中的表达及意义[J].临床荟萃,08,33(5):47-.[5]黄蔚,陈岳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胃黏膜血管病变中的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4):3-6.七、气体交换功能发生减弱(气滞)缺氧诱导因子α(HIF-α)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一个特异性缺氧状态下发挥活性的核转录因子,参与60余种基因的转录调节。HIF-α首先是由Semenza和wang于99年首次在缺氧的肝癌细胞中发现的。HIF-α不仅在正常肝脏的低氧代谢中具有关键作用,而且在肝脏炎性活动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肝脏受损及继发炎症时,均伴有缺氧现象。王海平、陈孝平等对46例手术切除后的肝硬化和肝癌标本进行连续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HIF-α在肝硬化肝细胞、肝癌细胞、肿瘤新生血管内皮、新生胆管上皮中普遍表达。HIF-α仪在肝硬化组织中普遍表达,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肝组织的缺血,缺氧使HIF-α仅表达上调,如小叶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缺氧明显,这些部位细胞HIF-α仅表达更强。()一些病理情况下,组织结构异常和血液动力学紊乱使细胞存在缺氧微环境:如肝硬化时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肝结缔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使血管系统失去原有的血供特性,同时伴有新生血管的形成;大量肝细胞坏死后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剩余的肝细胞完全失去原结构特点,肝细胞周围瘢痕化,使血供显著减少,此时HIF-α的表达显示强阳性。
纪凤颖等测定了兔肝炎期(4周末)、兔肝纤维化期(8周末)和兔早期肝硬化期(周末)HIF-α、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肝组织的表达情况及HIF-αmRNA、VEGFmRNA的含量,结果HIF-α、VEGF的阳性表达数是依次增加的,HIF-αmRNA、VEGFmRNA的含量也依次递增。这说明随着肝病程度的加重,肝组织的缺氧程度也在增加,从而引起HIF-α的表达增加,并促进其下游基因VEGF的转录。李晓虹等人采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慢性乙肝、肝纤维化、肝硬化病人的血清VEGF值,结果证实:随着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不断发展,患者血清VEGF水平逐渐升高,肝纤维化组明显高于肝炎组,肝硬化组明显高于肝纤维化组。其原因考虑为肝纤维化患者局部病变肝组织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氧,而刺激活化肝细胞、肝星状细胞,它们继而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产生很多细胞因子,从而导致VEGF水平增高。VEGF水平增高可以帮助肝组织中形成有效的血管网以代偿肝硬化病变所造成的缺血缺氧状态。也有研究显示,缺血、缺氧可影响肝脏的微循环和肝线粒体功能,影响肝脏的能量代谢。肝硬化时,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胶原纤维沉积于肝窦血管壁的内外,即肝窦的毛细血管化,使氧弥散距离增加,肝细胞和线粒体缺氧;在弥散的假小叶内,由-3层细胞组成的肝细胞板层取代了正常的单层细胞板层,使肝细胞血管表面积与肝窦面积之比的绝对值下降,肝细胞氧供减少。参考文献:[]纪凤颖,范金玉,张金玲,等.缺氧诱导因子-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兔早期肝硬化形成过程中的表达[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5(5):-.[]周新玲,刘焕星.缺氧诱导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肝硬化的研究进展[J].泰山医学院学报,04(3):38-40.[3]李晓虹,杨蒲芳,戚红霞,等.血清TGF-β-及VEGF在慢性乙肝、肝纤维化、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变化及其意义[J].临床消化病杂志,0(03):8-9+36.[4]杨丽霞,熊江疆,张春蕾,等.高压氧治疗肝硬化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7(3):49-50.[5]徐志刚,程传涛,曹罡.高压氧治疗对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浆内毒素,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J].大医生,09,():P.45-47.八、肠道交换功能发生减弱(肠滞)人类肠道是一个多元化和充满活力的微生态系统,是动物机体重要的消化和营养吸收器官。肠道内的微生物菌群在营养、代谢、生理和免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肠道健康,进而影响机体健康。肝脏和肠道在结构和功能上有着天然广泛的联系,肠道血液回流形成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构成肝脏80%的血供。肠道菌的过度生长与失调会使肠道受损和免疫状态改变,细菌产物可通过门静脉到达肝脏,被特异性受体(Toll受体、TLR等)识别,激活免疫系统并导致促炎反应。细菌产物对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的刺激,会增加屏障功能障碍,致使肝脏疾病进一步发展。研究指出,肝纤维化的发展和肠道菌群间存在密切关系。郑婷婷等[3]的研究探讨了慢性乙肝及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差异,研究采用粪便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粪便肠道菌群DNA,同时应用6SrDNA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研究显示慢性乙肝患者中拟杆菌门丰度显著高于健康人,肝硬化患者中变形菌门丰度显著高于健康人,而普氏菌属、噬胆菌属、Blautia属丰度相比健康人减少。目前研究认为,肠道菌群失调致肝纤维化机制主要和肠道屏障功能破坏,肠壁通透性增加及内毒素生成增多有关。唐源淋等提取00例肝硬化患者和50名健康人的粪便标本基因组DNA,采用菌属特异性引物行real-timePCR定量检测,分析肠道菌群改变与肝功能分级、预后评分、炎症指标以及肝硬化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粪便中肠杆菌属数量显著增加,乳酸杆菌属、拟杆菌属、梭菌属数量显著减少。肠杆菌属数量与肝功能分级、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C反应蛋白(CRP)和自发性腹膜炎呈显著正相关,梭菌属则与上述指标呈显著负相关,提示在肝硬化患者中,肠道菌群失衡(肠杆菌属数量增加、梭菌属数量减少)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有一定相关性。菌群失衡可能通过促进炎症反应参与肝硬化进展。相关性分析显示,肝硬化并发症与肠道菌群失衡之间有一定关联,肠杆菌属、肠球菌属数量与自发性腹膜炎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梭菌属数量则与之呈负相关;肠球菌属数量与腹水发生呈显著正相关;乳酸杆菌属、拟杆菌属数量与肝硬化并发症无相关性。参考文献:[]孙月,李君杰,邹雪梅,等.不同途径营养支持方式对肝硬化患者康复效果及肠道菌群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学装备,00,7(0):3-6.[]董德刚,邓中平.肠道菌群与肝脏疾病相关性[J].生理科学进展,00,5():7-3.[3]唐源淋,陈烨.定量分析肠道菌群失衡与肝硬化病情的关系[J].胃肠病学,00,5(4):99-03.[4]郭晓霞,胡娜,廉晓晓,等.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特征及驱动因子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00,36(7):57-.[5]邢乐康,邓永东,金凤玲.肝硬化患者肠道微生态研究进展[J].肝脏,00,5():6-8.[6]沈伟,任浩堂,阮冰.浅论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与肠道菌群的关系[J].临床内科杂志,00,37(8):-.[7]郑婷婷,蒋珊珊,方钟燎,等.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衰竭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研究[J].实用肝脏病杂志,08,(6):-90.[8]WUNSCHE,MARLICZW,MILKIEWICZP.Probioticsinchronicliverdiseases[J].PolMerkurLekarski,00,9(74):-.[9]ZHANGL,WUYN,CHENT,etal.Relationshipbetweenintesti-nalmicrobialdysbiosisandprimarylivercancer[J].HepatobiliaryPancreatDisInt,09,8():49-57.九、体液交换功能发生减弱(湿阻)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腹水量大者,患者状如蛙腹,常感腹胀难忍,大量腹水抬高膈肌或使其运动受限,患者常感呼吸困难和心悸,严重影响生存质量,同时腹水也是肝硬化病情进展的重要标志,研究表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一旦出现腹水,一年病死率约5%,五年病死率可达44%-85%,是肝硬化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肝硬化导致门静脉血回流受阻,门脉系统血管内压增高,毛细血管静脉端静水压增高,水份漏入腹腔。门脉高压引起脾脏和全身循环改变致使血管紧张素等系统激活,血管活性物质分泌增多或/和活性增强使内脏血管广泛扩张,静脉流入量增加,同时引起小肠毛细血管压力增大和淋巴流量增加,产生钠水潴留。其次,由于肝功能减退,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减退、对于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灭活能力减弱等因素引起的低蛋白血症、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继发性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增多引起的水钠潴留、尿量减少及肝内血管阻塞、淋巴回流受阻等机制共同造成了腹腔积液的形成。另有研究发现,在肝细胞上存在多种水通道蛋白,每一种的定位表达、数量上都各有不同,而在多种水通道蛋白中又以水通道蛋白8(AQP8)在肝脏中的表达、数量最高。水通道蛋白8(AQP8)在肝脏的主要定位在细胞内,其次于小管质膜上也有大量分布。研究表明,肝脏中的水通道蛋白8(AQP8)在中央静脉周围的肝细胞上表达最多。其次AQP9也存在于肝细胞中,尤以窦状隙表面最丰富,是一种肝脏特异性的甘油通道。AQP9对甘油和尿素高度通透,可能是甘油进入肝细胞以及尿素排出肝细胞的通路。另有研究表明,AQP9不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其表达失调与脂肪肝的发生也密切相关。免疫电镜发现AQP9标记位于肝细胞质膜。因此认为肝细膜上丰富的AQP9可能参与了肝跨膜水和溶质的转运,其可能与维持肝细胞渗透压和调节分解代谢有关,并参与肝窦与肝细胞间水的转运,并且与AQP8协同调节毛细胆管分泌胆汁。王尊松等对肝硬化患者尿液中水通道蛋白-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尿液中AQP-浓度和P-AVP浓度均明显升高,并且尿AQP-含量随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加重而升高;尿AQP-浓度与自由水清除率呈负相关。说明肝硬化患者尿AQP-浓度明显升高,并随肝硬化严重程度加重而升高,与自由水清除率呈负相关,AQP-影响着肝硬化患者水液代谢紊。参考文献:[]王尊松,卢雪峰.肝硬化患者尿液中水通道蛋白-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05):8-84.[]张强,赵相轩,孙巍,次旦旺久,郭启勇.水通道蛋白在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进程中的作用[J].临床肝胆病杂志,06,3(06):9-95.[3]张霖,王锦权.水通道蛋白在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学杂志,0,9(6):48-50.[4]王燕燕,陈俊虎,张秀果,等.水通道蛋白9在子痫前期患者胎盘中的表达及意义[J].广东医学,03,34(7):-.[5]肖潇,梅浙川,邱烈旺,等.叉头转录因子基因沉默对水通道蛋白9在正常人肝细胞中表达的影响[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0,4(0)57-59.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推导出肝硬化的病理变化主要有外邪+阳虚+阴虚+血瘀+气滞+湿阻+肠滞,因此,肝硬化的系统医学诊断图谱:第四部分使用系统医学制定肝硬化的治疗原则从上面的对于肝硬化的病理变化分析及诊断图谱,按照治疗的优先性顺序,我们制定出如下的治疗原则:
.增强人体功能发挥(补阳);
.增强血液交换功能(活血);
3.增强气体交换功能(行气);
4.增强体液交换功能(祛湿);
5.增强肠道交换功能(通肠);
6.清除外来病原入侵(祛邪,如果存在);
7.增加人体组织数量(滋阴,如果存在)。
下面我们来一一阐述。
一、增强人体功能发挥(补阳)众多研究显示,肝硬化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紊乱,呈现低凝高聚状态。代偿期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均有所降低,血沉也增快。因此增强血液交换功能是必不可少。
推荐的温阳类药物,包括黄芪、升麻、白术、山药、炙甘草、桂枝、附子、党参、干姜、吴茱萸、肉桂、羌活、独活、防风等。
姚耀等观察自拟温阳消饮汤对脾肾阳虚证肝硬化合并肝肾综合征患者肝肾功能保护、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外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1(sICAM-)的影响发现,提高肝肾功能,使患者的门脉内径缩小、血流量减少,其机制与调控血清中TNF-α、NO、sICAM-水平以减轻局部炎性损伤、改善肝脏内血流循环、降低门脉血管阻力、发挥肝肾保护作用有关。温阳药主要为附子、桂枝、山药等。
李国焕等选取60例住院老年失代偿期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温阳益气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与仅使用恩替卡韦治疗的对照组进行对比,检查肝功能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CⅢ)、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含量,发现治疗组患者的AST、ALT、TBil、HA、PCⅢ、LN及Ⅳ型胶原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温阳药主要为为黄芪、山药、桂枝、制附子、炙甘草、干姜。
现代药理及动物实验研究报道,组方中附子、桂枝能升高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轴)中甲状腺分泌的T3、T4和垂体分泌的的TSH,从而发挥温补肾阳提升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熊秋韵通过比较中药附子不同炮制品(黑顺片、刨附片、蒸附片、炒附片、淡附片)在抗炎、镇痛及提高免疫功能方面的作用。使用环磷酰胺制备小鼠免疫低下模型,考察指标是小鼠外周血细胞数和胸腺、肝脏、脾脏系数,观察不同炮制品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附子理中汤灌肠对脾肾阳虚型UC大鼠肠黏膜具有抗炎和修复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NF-κB的激活,下调TNF-α,IL-β的表达有关。
另有研究对中药的热性与能量代谢的关系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发现部分具有热性的中药,可通过调节阳虚动物、心衰细胞的线粒体胞内Ca+浓度变化,减少线粒体膜磷脂降解,从而维持膜系统完整,提升线粒体能量代谢功能。赵俭等研究结果表明,附子能显著增加虚寒模型大鼠肝LDL及LDH含量,增强Na+-K+-ATP酶、Ca+-Mg+-ATP酶、SDH酶活力,证实了附子能增强虚寒模型的代谢功能,促进能量代谢。黄丽萍等研究结果显示,附子等热性中药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增加SDH酶活性而产生更多能量代谢单元ATP;同时附子等热性中药能通过增加消耗ATP过程,主要表现为Na+-K+-ATP酶、Ca+-ATP酶活性增加,因此该类药物能调节肝脏的能量代谢。
针对肝脏炎症的抗炎类药物:甘草酸类制剂具有类似糖皮质激素(GC)的非特异性抗炎作用而无抑制免疫功能的不良反应,可改善肝功能。目前甘草酸类制剂发展到了第四代,代表药物为异甘草酸镁注射液、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药理实验证明,该类药品可针对炎症通路,广泛抑制各种病因介导的相关炎症反应,减轻肝脏的病理损害,改善受损的肝细胞功能。可抑制由炎症刺激诱导的磷脂酶A/花生四烯酸(PLA/AA)、NF-κB及MAPK/AP-关键炎性反应信号在起始阶段的代谢水平,抑制三条炎症通路相关炎性反应信号的活性,下调炎症通路上游相关促炎性细胞因子,包括TNF-α、IL-8、IL-β、IL-6相关趋化因子以及环加氧酶(COX)的表达,阻断炎症通路下游,包括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PG)和活性氧(ROS)的生成。具有刺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诱生IFN-γ并增强NK细胞活性,从而发挥免疫调节功能。还兼具抗过敏、抑制钙离子内流等作用。临床研究证明,该类药品可改善各类肝炎所致的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等生化异常,明显减轻肝脏病理损害,改善受损的肝细胞功能,对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均有较好作用;治疗病毒性肝炎时可与抗病毒制剂联用。刘香漫等回顾性研究熊去氧胆酸(UDCA)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伴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特征的临床疗效,根据患者肝脏病理炎症(G)、纤维化(S)程度分为两组:炎症程度≤G,纤维化程度≤S为病理早期组,炎症程度G、纤维化程度S为病理晚期组,回顾性分析不同方案治疗前后的血生化指标、免疫球蛋白指标、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应答状况等方面的改变。结果治疗后两组生化指标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及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其中ALP、IgM改善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GGT、ALP、球蛋白、免疫球蛋白较基线水平明显改善。不同治疗组在ALT、免疫球蛋白G、ALP的生化学应答率上无统计学意义,但联合治疗组应答率更高。联合治疗组患者的肝组织炎症程度或纤维化的程度及范围及胆管损害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参考文献:[]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脏炎症及其防治专家共识专家委员会.肝脏炎症及其防治专家共识[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04,7():4-.[]施军平,范建高.保肝抗炎药物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治疗中的作用[J].世界临床药物,00,3(09):56-59+.[3]李国焕,张铭业,唐云云.温阳益气汤治疗老年失代偿期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09,6(6):60-63.[4]刘香漫,徐芸,保洁,高素纪,华静,康改玲.熊去氧胆酸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伴自身免疫性肝炎特征的疗效观察[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07,5(05):-46.[5]郑全福.基于线粒体能量代谢的附子“热性”客观真实性研究[D].四川:成都中医药大学,05.二、增强血液交换功能(活血)众多研究显示,肝硬化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紊乱,呈现低凝高聚状态。代偿期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均有所降低,血沉也增快。因此增强血液交换功能是必不可少。管丽佳通过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取活血化瘀法加减(红花6g,莪术0g,桃仁0g,土鳖虫0g,五味子0g,炒白术0,茯苓0g,炙甘草6g,水蛭5g)的治疗方案后的治疗效果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降低,患者的肝功能改善;其中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桃仁单药能够有效增加肝血的流量,具有提高胶原酶活性和胶原分解的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抑制贮脂细胞的活性化和增殖;红花单药能够改善微循环和增加冠脉流量,并且还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的凝聚等作用,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速度,最终有效抑制血栓形成;莪术、水蛭均可以抑制血栓形成。现在药理学研究表明,丹参具有促进肝细胞修复与再生的作用,还可降低门静脉压力,有效改善微循环,促进白蛋白合成,提高肝功能。推荐药物: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丹参、莪术、三棱、赤芍、水蛭、牛膝、三七、徐长卿、鸡血藤、刘寄奴、王不留行等。低分子肝素钙是临床上常用的溶栓药物,与抗凝血酶Ⅲ结合后加强其阻断凝血因子Ⅹ的活性,机体的整个凝血途径都会受到影响,从而达到抑制血栓形成的目的。其次,低分子肝素与血浆蛋白、内皮细胞及巨噬细胞的结合能力较低,生物利用度高,可以更好的达到抗凝的作用。同时,低分子肝素可以激活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增加纤维蛋白溶解过程,有效抑制血栓形成。临床上常通过TBil、Alb水平反应患者肝功能情况,INR反映血液凝血功能。推荐药物: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华法林等。参考文献:[]依巴古力·艾拜都拉,胡利萍,张跃新,等.低分子肝素钙用于晚期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作用及对上消化道出血风险和预后的影响[J].中国药师,09,(3):-,.[]郭师,赵文,王同单.健脾活血利水汤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00,35(4):77-79.[3]管丽佳.活血化瘀法加减治疗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09,(9):35.[4]高雯雯,范国荣,顾圣莹.临床药师参例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患者的抗凝治疗[J].中南药学,09,7():58-6.三、增强气体交换功能(行气)从前面叙述到,缺血、缺氧可影响肝脏的微循环和肝线粒体功能,影响肝脏的能量代谢。其次,肝硬化患者的缺氧诱导因子表达。Nakai等报道,肝动脉和肝供氧的增加有利于肝脏氧代谢及肝功能的恢复。因此,增强气体交换是不可缺少的。边青召等研究发现,二陈汤加味可改善缺氧,抑制Hif-α基因转录与释放,阻止下IL-β,CRP,TNF-α,IL-6基因的表达,从而改善肝硬化缺氧状态。段云燕等研究表明,香砂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姜半夏、炒砂仁、木香、生姜、甘草)能够下调缺氧环境中HIF-α基因和蛋白表达的作用。研究发现,柴胡皂甙d具有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与其下调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c-,COX-)的mRNA及蛋白水平,降低COX-活性,抑制前列腺素E(prostaglandinE,PGE)释放﹐影响低氧诱导因子-A(hypoxiainduc-iblefactor-A,HIF-A)/COx-信号通路相关。苗健等研究发现,厚朴酚葡萄糖苷能够抑制HIF-α信号途径,导致其下游顾客蛋白COX-和MMP-9的表达下调有关,改善肝硬化患者的缺氧状态。推荐药物:柴胡、厚朴、枳壳、大腹皮、香附、木香、川楝子、小茴香、陈皮、藿香、香橼、酱香、砂仁等。现代研究发现,高压氧能够降低缺氧诱导因子-α的表达,改善缺氧状态。推荐治疗:高压氧。参考文献:[]陈传慧,金世柱,韩明子,等.柴胡皂甙治疗肝硬化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06,4(7):-.[]NakaiT,TanimuraH,HirokawaF,etal.AlteredhepatichemodynamicsandimprovedliverfunctionfollowingintrahepaticvascularinfusionofprostaglandionE,[J].JGastroenterol,,33:36-.[3]苗健,马涛,李楠,等.厚朴酚葡萄糖苷对人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08,43(5):-57.[4]边青召,李镇伽,崔海滨.高压氧降低缺氧诱导因子-α的表达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转移的研究[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08,5(04):5-30.[5]谢文英,季书,尚立芝,薛红莉,刘志勇,张静,赵献敏,刘晓蕙,孙春阳,卢长青,张淼,梁娟娟,王祎.二陈汤加味对COPD患者缺氧诱导因子-α及沉默信息调节因子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07,3(0):55-6.[6]段云燕,成映霞,王强,李兰珍,王庆胜,郑世铎,鲁鹏程,雷作汉,刘雪松,刘臻华.香砂六君子汤对脾胃虚弱型萎缩性胃炎大鼠胃排空功能及胃蛋白酶活性和缺氧诱导因子-α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06,3(0):47-5.四、增强体液交换功能(祛湿)前面叙述到,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会出现腹水的临床症状,且腹水量大的患者,腹部状如蛙腹,常感腹胀难忍。其次,现在大量研究表明,肝细胞上存在多种水通道蛋白,每一种的定位表达、数量上都各有不同,而在多种水通道蛋白中又以水通道蛋白8(AQP8)和水通道蛋白9(AQP9)在肝脏中的表达存在异常。故,增强体液交换是治疗肝硬化必不可少的一步。
推荐的祛湿类药物,包括茯苓、猪苓、泽泻、半夏、苍术、车前子、葶苈子、车前草、萆薢、萹蓄、瞿麦、金钱草、土茯苓、薏苡仁、海金沙、赤小豆、木通、灯芯草、石韦、冬葵子等。
韩雪等研究发现,泽泻汤加味(泽泻50g、白术0g、荷叶0g)方能够通过调控肝组织中AQP9基因、蛋白的表达,改善肝脏功能。彪雅宁等研究表明,车前子能够调控AQP8蛋白表达,促进水液代谢。
闰氏等33使用自拟方-疏肝利水方(柴胡5g,陈皮l0g,积壳9g,香附9g,川芍9g,桂枝g,茯苓l0g,白术4g,泽泻g,猪苓g,炙甘草6g)配合常规西药,同时静滴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肝硬化腹水,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代医学认为茯苓、猪苓及泽泻,三者皆有利尿作用,能促进Na+、K+、Cl-的排泄功能,尤以猪苓,泽泻为甚,且有增加免疫功能。
螺内酯、呋塞米、氢氯噻嗪等。
螺内酯联合呋塞米是治疗肝硬化复发性腹水是最基本的药物,螺内酯是醛固酮竞争性抑制剂,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促进Na+、Cl-和水排泄增多,K+、Mg+和H+排泄减少;呋塞米是髓袢利尿剂,促进水、Na+、Cl-、K+和H+排出增多。
参考文献:[]彪雅宁,张纳博,张睦清,郭秋红,王月,韩雪,张一昕.车前子对腹泻大鼠炎性因子和结肠组织AQP8蛋白表达的影响[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00,3(04):-67.[]韩雪,张睦清,张一昕,等.泽泻汤加味方对高脂血症大鼠肝细胞水甘油通道蛋白9表达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08,34(05):9-.[3]李嘉.健脾活血祛湿方对肝硬化腹水大鼠肝AQP8、9和线粒体的影响[D].广东:广州中医药大学,04.[4]洪海洲,梁梅荣.猪苓汤加减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观察[J].传染病信息,,8(z):67-68.[5]赵云涛,孙绍科,范树中.炙甘草汤合猪苓汤辅助治疗阴虚水停型肝硬化腹水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06,4(8):38-39.[6]林兴达.螺内酯联合呋塞米治疗肝硬化复发性腹水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0,5(9):-39.五、增强肠道交换功能(通肠)肠道菌群失衡会促进并加重炎症反应,导致肝硬化进一步恶化。因此,增强肠道交换是不可缺少的。大黄还可影响肠道微生态环境。孙氏等通过对MODS的发病机制研究提出,在创伤和感染等应激情况下,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大量细菌和内毒素经过门静脉和肠系膜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细菌移位,并激发细胞因子和其他炎性介质的连锁反应。而大黄能通过促进各种毒物排泄,防止肠道菌群移位,减少内、外源性内毒素吸收,降解和灭活血液循环和消化道中的内毒素,从而减轻内毒素所致的肠黏膜屏障损伤及破坏。胡氏等研究也表明,大黄对许多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如金葡菌、大肠埃希菌、脆弱类杆菌、单形类杆菌等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主要抗菌成分为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推荐药物:大黄、芦荟、火麻仁、郁李仁、番泻叶等。研究指出,益生菌可维持、恢复胃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增强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降低肠黏膜通透性,以阻止内毒素入血,减轻对肝功能的损害。对此,王杏雨等研究探讨了益生菌治疗在改善慢性乙肝患者肠道菌群、肝功能及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并发现3个月的益生菌治疗可提高慢性乙肝患者肠道有益菌含量,包括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并使条件致病菌含量下降。推荐药物:益生菌等。参考文献:[]张雯,彭琼.乙肝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与肝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00,5():58-6.[]孙元莹,李志军,王今达.从“肺与大肠相表里”论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J].时珍国医国药,,8(5):0—.[3]胡萍,白菊凤,李东升,等.大承气汤及大黄对小鼠抗菌能力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5():7.[4]周殿元,潘令嘉.肠道菌群失调及治疗进展[J].胃肠病学,00,6(4):附—4.[5]张孟之,陈雨佳,王宗陵,等.基于对肠道菌群调节探讨大黄醒脑开窍机制[J].辽宁中医杂志,09,46(6):96-98.[6]王杏雨,汪根良,倪凯.益生菌治疗对慢性乙肝患者肠道菌群、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水平的影响[J].健康研究,00,40():7-30,33.六、清除外来病原入侵(祛邪)病毒性肝炎是迁延不愈是造成肝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清除病毒是治疗乙肝肝硬化、丙肝肝硬化等病毒引起的肝硬化是治疗肝硬化的方法之一。
推荐的祛邪类药物,包括苦参、岩黄连、、茵陈、白花蛇舌草、虎杖、半枝莲、夏枯草、鸡骨草、地耳草、垂盆草、山豆根等。
目前公认的人类肝炎病毒至少有5种类型,包括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及戊型肝炎病毒。其中乙型肝炎病毒与丙型肝炎病毒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因,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苦参的有效成分苦参碱可减轻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具有明显的保肝作用,能迅速降低谷丙转氨酶,提高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对乙肝病毒复制有一定抑制作用。苦参碱被认为是对乙、丙型肝炎病毒均有效的药物,病毒阴转率可达30%-50%。苦参素具有明确的抗炎,抗过敏,免疫调节,抗心律失常,抗病毒,抗寄生虫等药理作用,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适应症同干扰素,治疗效果与干扰素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且无干扰素的副作用。
岩黄连有效成分为岩黄连总碱,含量高达38%。实验表明,岩黄连能增进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对甲、乙、丙肝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能较快产生抗体,故能通过清除肝细胞内病毒,达到退黄的目的。
生物医学抗病毒药主要有干扰素、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利巴韦林等。目前,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等抗病毒药是最常用来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药物。其中恩替卡韦是一种脱氧鸟嘌呤核苷类似物,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多聚酶活性,转换HBeAg血清,降低乙型肝炎病毒出现大量复制情况,从而有效的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标,改善患者的肝纤维。另外,恩替卡韦经磷酸化后还可转化成为三磷酸盐,该三磷酸盐具有活性,能有效抑制乙型肝炎前基因组活性。有相关研究表明,通过对病毒学应答者进行长期随访发现,恩替卡韦用于长期抗病毒治疗后,其仍然能保持较高的、持续的乙型肝炎病毒抑制疗效。恩替卡韦自身具有很好的耐药率、耐受性,因而可长期使用,并不会对患者的机体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宋梅等研究发现,对于丙肝肝硬化的患者采用小剂量的利巴韦林联合使用派罗欣进行个体化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的抑制病毒的复制,改善其肝功能,进而减慢其肝脏纤维化的进程,参考文献:[]张成华,朱庆均,等.中药抗病毒研究进展[C].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抗病毒研究专业委员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抗病毒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06:6-30.[]赵安琪,崔珂,全传松,等.中药抗病毒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00,49(6):73-74,76.[3]尚宁,安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预后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00,8():65-66.[4]王驭风,夏澍,钱卫.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03,7(4):43-45.[5]谢晓,陆伦根.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进展[J].实用肝脏病杂志,08,():40-44.[6]袁刚,胡爱荣,胡耀仁,等.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酯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临床疗效及远期预后[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08,3():70-74[7]宋梅,努尔黑扎·胡斯曼-《医药前沿》06年7期七、增加人体组织数量(滋阴)肝硬化分为代偿期与失代偿期,代偿期可无明显阴虚症状,后期由于肝硬化的持续发展,肝脏组织存在一定的损伤,临床上常用枸杞、熟地、麦冬、女贞子、白芍、玉竹、沙参等进行治疗。目前临床主要通过营养补充来调整机体的组织损伤,如支链氨基酸、白蛋白等。参考文献:[]李国焕,张铭业,唐云云.温阳益气汤治疗老年失代偿期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09,6(6):60-63.[]刘香漫,徐芸,保洁,高素纪,华静,康改玲.熊去氧胆酸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伴自身免疫性肝炎特征的疗效观察[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07,5(05):-46.[3]刘旭玲.利加压素联合人血白蛋白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临床疗效[J].健康必读,00,():3-4.[4]万凌峰,赵红兵,邵铭,薛博瑜.肝硬化肝肾阴虚证辨证论治规律研究[J].中医杂志,0,53(5):38-30.第五部分使用系统医学制定肝硬化的组合方案经过上述的分析,那么就可以根据肝硬化病理变化的轻重缓急,来制定相应的精准治疗方案了。从上面的论述,最佳的组合方案,就是根据上述的诊断图谱,制定出一个具有类似维度和数值的功效图谱的治疗方案。对照功效图谱,我们使用上述提及的药物,事实上可以组合出无数的方案,下面我们分别为大家展示3种示例类型,分别是西药方案、中药方案和中西医混合方案。、西医组合方案示例系统医学是一种统一的医学框架,无论是对于生物医学,还是传统医学,都可以用于指导临床实践的。第个示例适用于失代偿期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替诺福韦酯(口服mg/d,次/d)-对应功效图谱为:根据系统医学的分析,此用药只满足一个坐标,其他的坐标都没有用药;因此,虽然替诺福韦酯可以持续抑制拉米夫定单独或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失败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体内HBV的复制,但是现治疗前后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发生率没有发生变化。参考文献:[]赵阳,李烨,赵臣.替诺福韦酯挽救抗病毒治疗失败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疗效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00,3():65-69.、中西医学组合方案示例第个示例适用于肝硬化腹水的患者鸡内金5g维生素C、符合维生素B川芎5g、益母草5g、白茅根5g、丹参0g柴胡5g、青皮5g、香附5g茯苓5g、泽泻5g螺内酯、呋塞米对应功效图谱为:根据系统医学拆方分析,此用药满足了重要的的4个坐标,因此有效率为89.%,如若加上通肠坐标的用药就更完美了。参考文献:[]代一仁.中医中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效果探讨[J].健康必读,00,():58.3、中西医学组合方案示例第3个示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患者甘草5g、白术0g丹参0g、赤芍5g、田七0g、川芎0g、当归0g、莪术0g北柴胡5g茵陈0g恩替卡韦(poqd0.5mg/次)鳖甲0g对应功效图谱为:根据系统医学的拆方分析,此用药基本满足肝硬化的诊断分析,因此有效率是比较可观的,如若加上通肠的药物就更好。参考文献:[]杨春龙.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08,37(5):0-.4、系统医学组合方案第四个示例植物药推荐方案仙鹤草35g仙灵脾8g威灵仙g仙茅4g丹参35g莪术8g柴胡8g香附8g苍术57g茵陈8g制大黄4g蒲公英4g麦冬4g对应功效图谱为:第五个示例中西药推荐方案蒲公英4g恩替卡维0.5mgqd麦冬4g仙鹤草35g仙灵脾8g威灵仙g仙茅4g柴胡8g香附8g螺内酯40mgbid丹参35g莪术8g乳果糖0mltid对应功效图谱为:第六部分辨证论治中医的核心优势是“辨证施治”。中医通过“望闻问切”4种简单手段,就可以判断疾病的病理变化,获得“证”,然后施以治疗。这里我们知道,决定疗效的第一步,就是判断准确。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肝硬化的核心病理变化,是肝脏的慢性炎症与功能的减退,其次腹水、水通道蛋白的表达异常,再其次是肝脏及周围组织的血液高凝状态、缺氧、肠道菌群失调等病理机制。这些都是肝硬化病理的主要客观存在。换句话说,不管如何辩证,阳虚(慢性炎症+功能的下降)是一定客观存在的,湿阻(腹水、水通道蛋白的表达异常)是一定客观存在的,血瘀(血液高凝状态)是一定客观存在的,气滞(缺氧)是一定客观存在的。这些客观存在的病理变化,意味着补阳药物、祛湿药物、化瘀药物、行气、通肠药物都是必须要使用的。但是,从临床实践情况来看,很多情况下,中医对肝硬化的辨证,并不是每次都判断存在阳虚、湿阻、血瘀、气滞。这也导致了补阳药物、祛湿药物、化瘀药物、行气药物并不是在所有肝硬化治疗组方中得到体现!毫无疑问,这必将影响肝硬化治疗效果!其实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如果仅仅依赖宏观层面的“望闻问切”4种方法来判断肝硬化的病理变化,在很多情况下是无法完全获得疾病真实的本质变化的!导致辨证论治变成了“辨伪证施错治”!系统医学基于微观层面的病理变化,结合宏观层面的变化情况,从而能够得出真正真实的辨证结果!这里,大家可以发现,基于对肝硬化微观层面的分析,很多变化的性质已经是确认存在了,比如阳虚、湿阻、血瘀、气滞等等,我们要做的,只需去判断变化的程度即可。即开展具体临床实践的时候,无需再去辨别是否存在阳虚、湿阻、血瘀、气滞等等,只需去判断这些变化的严重程度即可。绿洲系统医学研究所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